| 首页 | 学校简介 | 通知公告 | 校内新闻| 招生与考试|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艺术教育| 团队建设| 党建园地| 工会建设| 禁毒教育| 总务工作| 文明创建|  
河北唐山第十中学欢迎您!
     

禁毒教育

 
 
 
.

禁毒常识

.

工作动态

.

主题活动

.

制度建设

.

师资建设

.

家教活动

 
   
.

.

 
禁毒教育>>家教活动 打印此页】 【返回

青少年,向毒品说“不”

发布日期:[2013-6-24]    共阅[3341]次
    2012年5月26日,31岁的美国迈阿密男子鲁迪•尤金,突袭击路边流浪汉,并几乎将受害者的脸其实全部咬了下来。迈阿密警方称,导致“食脸男”鲁迪•尤金这种异常行为的罪魁祸首很有可能是一种被称为“浴盐”的合成毒品。
  而这并不是合成毒品今年第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4月22日上午,一辆大客车突然冲过中央护栏,与对面正常行驶的厢式货车相撞,造成大客车13名乘客和对向货车司机死亡。江苏苏州警方通报,旅游客车驾驶员王振伟20日晚伙同他人吸食最常见的合成毒品之一——冰毒。
  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5年间,公安机关登记入库的滥用新型毒品人数占吸毒人员总数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16.1%,2011年已经蹿升至32.7%。
  另一组数据显示,吸食合成毒品的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近5年来,我国每年新增35岁以下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人数逐年上升,2007年,新增人员6.2万余人,2011年则达到了11.9万人。
  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禁要问,面对合成毒品,怎样让青少年说不?
合成毒品滥用现象蔓延,青少年成吸食人群主流
  所谓合成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的,是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它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的有兴奋作用,有的有致幻作用,也有的有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滥用合成毒品的现象突出,特别是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人数增长迅速。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发现58.7万人滥用合成毒品,占全国吸毒人员总数的32.7%;全国新增滥用合成毒品人员14.6万名,同比上升22.7%。在新发现登记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4.9%,其中不满18岁的吸毒人员占3.4%。
  今年6月,在宁夏吴忠戒毒康复中心里,记者见到了正在这里戒毒的17岁少女小萌(化名),可爱的娃娃脸,高高的马尾辫、黝黑的皮肤、蓝色的马甲,这个花季少女似乎与戒毒所格格不入。
  小萌说,她是初一的时候开始玩冰(指冰毒)的,当时放学以后和一个同学因为无聊和好奇去了迪厅玩,在那里认识一个朋友。在他家看到很多吸食冰毒的工具,当时因为好奇,就让他们演示,于是便有了与毒品的第一次接触。
  “我在社会上结交的朋友基本都玩。后来我结交了一个男朋友,他也玩。我们刚开始一个星期一次,后来发展成天天玩。我每天不吃饭不睡觉但精神还是很亢奋,只是身体变得很瘦弱。但后来明显感觉记忆力下降。”
  2012年1月21日,小萌约几个朋友在宾馆开房玩(冰毒)时,被公安机关抓获并送进了戒毒所,这天离2012年新年只有两天。而这次已经不是小萌第一次因为吸毒被抓。
  对于青少滥用合成毒品的原因,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刘跃进表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波动的阶段,喜欢追求新颖和相互模仿,容易轻信,加上一些青少年法律知识缺乏,对合成毒品的成瘾依赖性不了解,认为偶尔“玩一玩”不会上瘾,最终深受“时髦”毒品的侵害,不能自拔。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心理学教研室教师谢丽丽告诉记者,时下电视网络等传媒传达出的观念似是而非,一些明星、高级白领“嗑药”、“嗨吧”、“溜冰”、“打K”,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误以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玩这些。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许建农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吸毒的青少年有很多因父母不在身边或父母离异而疏于管教,参与群体性吸食毒品的占很大比例。青少年接触毒品大多受周围人群的影响,有很多青少年吸毒人员第一次吸毒的毒品是朋友提供的,出于对毒品的好奇,就尝试着吸食了一次,二次,直至成瘾。
  据专家介绍,冰毒和摇头丸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不可逆的损害,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现急慢性精神障碍。同时,这类毒品还会对心血管产生兴奋作用,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严重的可产生脑出血和猝死。
  当然,合成毒品的危害性远不止如此。据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陈绪富介绍,与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吸食前为获取毒品毒资杀人、抢劫、盗窃的犯罪不同,合成毒品吸食者会在吸食后出现被害、被追踪、嫉妒、自大等妄想以及幻听等病理性精神症状,导致行为失控、暴力犯罪、造成传播艾滋病、性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许建农说:“有些十几岁的孩子,沾染了冰毒、K粉等合成毒品,不仅影响了学习成绩,更有些孩子因此辍学,甚至为了找钱买毒品,去实施以贩养吸、卖淫、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
  记者从云南省公安机关禁毒部门了解到一个真实案例,2008年,云南西双版纳的一个傣族小伙子,因为过量吸食合成毒品产生幻觉,拿汽油浇到自己身上自焚。
  媒体公开报道中,这样悲惨的例子俯拾皆是。2010年7月5日,广西桂林市灌阳县一名14岁初中学生因吸食K粉死亡。
  与这些因吸毒而丢掉性命的人相比,小萌或许还算是幸运的。
发现难、认定难,合成毒品治理难度大
  这是一段与吸食合成毒品人员张某的对话。
  记:第一次吸食合成毒品是什么时候?怎么开始的?
  张:2009年,和酒店和朋友玩的时候朋友给的,开始不知道是毒品,红色的一小片,小马(麻黄素),他们说这就是兴奋剂。
  记:吃完以后什么感觉?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上瘾的?
  张:第一次吃感觉很兴奋,可以几晚不睡觉,开车也不困。大概吃了半年感觉上瘾了。不吃了就没力气,每天昏昏沉沉的,什么也不想干。
  记:家人什么时候发现的?
  张:2011年年底发现的。主要是发现我瘦了很多。
  记:怎么可以隐藏这么久?
  张:一般在酒店、朋友家玩(吸毒),玩完就走人。回家也看不出来。
  成瘾周期长,隐蔽性强,发现难度大,而这成为了公安机关打击治理合成毒品的一道坎。
  云南警官学院教授张义荣告诉记者,合成毒品最迷惑人的地方就是易使用、易购买,并且以为不会上瘾,吸食合成毒品的人在吸食的前期和正常的人差不多,很难被发现。
  而刘跃进也表示,合成毒品外观类似普通药品,吸食场所多为相对封闭的出租房、宾馆或者公众娱乐场所,发现起来相对较难、公安机关查处难度较大。此外,涉毒场所业主“主观明知”认定难也影响了打击处理。另外,合成毒品在人体内滞留反应时间短,若当事人是在非吸食状态下被查获,检测认定往往难度更大。
  据了解, 2011年1月31日,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公布了《吸毒成瘾认定办法》,办法对吸毒成瘾的认定标准进行了统一。但合成毒品定罪量刑标准尚不不明确,相关法律存在缺失,让公安机关在实际办案中仍然面临困难。
  而在合成毒品的加工制造方面,管理的缺位成为治理合成毒品问题的短板。刘跃进坦言,在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控方面,相关管理仍有缺位。“我国是化工大国,制造合成毒品的原料又大多是常见的医药、化工原料,犯罪分子往往会通过制度空隙套购、骗购易制毒化学品,这对药监、安监、公安、商务、海关等若干监管部门如何统一、协调,建立更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法律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打印此页】 【返回

 

版权所有:河北唐山第十中学 · 联系电话 办公室:0315-5262711 教务处:0315-5262717 艺术处:0315-5262728

河北唐山第十中学 • 2013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山西南里小区内 邮编063000 
冀ICP备110102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