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简介 | 通知公告 | 校内新闻| 招生与考试|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艺术教育| 团队建设| 党建园地| 工会建设| 禁毒教育| 总务工作| 文明创建|  
河北唐山第十中学欢迎您!
     

教学园地

 
 
 
.

园丁风采

.

教研活动

.

成果展示

.

教研通讯

.

课题研究

 
   
.

.

 
教学园地 打印此页】 【返回

强化自主学习,培养创造能力

发布日期:[2007-4-19]    共阅[3794]次
    内容摘要: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因而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培养  学生创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语文教学总目标之一。作为基础的语文教学对培养创造能力有独特的作用。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学好语文,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其次,语文课本内容多是各类经典文章,大都代表着当时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水平,是那个时代先进思想的记录,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学习语文能使学生不断地吸收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终身学习。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施展学科优势,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我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记得一位16岁的女孩在谈起她在英国求学生活的感受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第一节美术课上,老师拿了一大摞杂志,还有剪刀、胶水、木头、木板和锤子,再发给每人一个厚厚的本子,并告诉大家做什么都可以。女孩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因为她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看着同学门创造出的五花八门的“四不象”,老师却夸奖说:“非常好,这就是艺术,我希望你们能够放飞想象的翅膀,随心所欲的创作,你们要记住,艺术的灵魂在创造。”两年后,女孩考上了美国丹佛大学,四年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想女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他所接受的新的教学方式,而这也正是我国的中学生平时学生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给出一个圆形,要求围绕这个图形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圆的特点→与圆相关的事物→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

  联想一:圆是将要落山的太阳,虽然能量将尽,但仍不吝惜每一分光和热,许多老年人虽已到古稀之年,但仍笔耕不辍,工作不息,正所谓“为霞尚满天”。

  联想二:在同一线段围成的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人生亦是如此,一个人刚刚走入社会时总是棱角分明,只有经历了无数次的磨合,也即渐趋圆滑之后,才能与社会融为一体,进而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联想三:圆越大,其外延也越大,正如人一生求知的轨迹,知识积累的越丰富,其未知领域也越广阔,因而学无止境。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设计一幅黄叶飘落、衰草凄迷的图景,假设你是一位农人、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人、一个落榜的高考生等,那么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们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我想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这便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新的体验不断积累,我们何愁学生创造能力不会提高呢?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
例如韧性,这是创造能力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伟大的创造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何谈创造?语文教学有着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为了报国文天祥九死一生,矢志不渝;为了求真,布鲁诺锲而不舍;为了求学,宋濂迎难而上,苦学终成,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地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阅读教学改革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一个学生如果不会自学,就更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便成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善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已所用。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指导学生自学《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先设计自读提纲。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主要活动。②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③主人公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④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⑤人物、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提示了怎样的主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如下两种分析主题的方法:a.人物、情节、环境是分析小说主题的前提。b.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与人物情节环境结合起来是准确把握主题的必要条件。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文化知识的多少对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有重要影响。现行语文教学应重视探讨语文的文化教育。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唐诗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学生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发育精神以终身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本文作者王玉香为唐山十中语文教师

 
      打印此页】 【返回

 

版权所有:河北唐山第十中学 · 联系电话 办公室:0315-5262711 教务处:0315-5262717 艺术处:0315-5262728

河北唐山第十中学 • 2013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山西南里小区内 邮编063000 
冀ICP备110102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