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简介 | 通知公告 | 校内新闻| 招生与考试|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艺术教育| 团队建设| 党建园地| 工会建设| 禁毒教育| 总务工作| 文明创建|  
河北唐山第十中学欢迎您!
     

教学园地

 
 
 
.

园丁风采

.

教研活动

.

成果展示

.

教研通讯

.

课题研究

 
   
.

.

 
教学园地 打印此页】 【返回

化学风暴,悄然袭击我国北方

发布日期:[2007-3-28]    共阅[3449]次
    今年三月份,我国北方出现了入春以来的第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但是,今年的这一次沙尘天气与往年的有些不同,黄色的风沙中多了一种白色—盐碱,一种比沙尘暴危害更严重的生态杀手—化学尘暴开始侵袭我国北方广大地区。

  一、化学尘暴的形成和危害

  化学尘暴又可称为盐碱尘暴,系指沙、尘等固体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盐碱地、盐碱荒漠、干涸的盐碱湖盆河床、退化草地中的盐渍化草地等。

  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盐碱沙尘,主要来自于干涸的湖盆。在沙源所在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湖泊都是洼地,且多为内流湖,主要靠地表径流和地下咸水补给,盐分也就积淀在湖泊里。当这些湖泊干涸后,大多成为盐碱湖盆,形成化学尘暴的源地。化学尘暴夹杂在沙尘暴里,其危害比普通沙尘暴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普通沙尘暴的共性:影响能见度、大气质量等

  ●化学污染:化学尘暴可以污染水源、土壤、农作物、植被等动植物和环境物体的表面,在化学尘源的下风方,盐碱粉尘形成大片重度污染带,可使草场严重退化,耕地粮食减产,加剧土地荒漠化的趋势。

  ●化学腐蚀:对周边环境中所有的裸露在外的部分,如建筑表面、围栏、管线(道),甚至室内的物体表面等,具有较强甚至很强的腐蚀作用,使之生锈变质等。

  ●化学毒性:当化学尘暴降落到草乔灌木上时,轻者可以使植物表面灼伤、生长缓慢或暂停生长;重者可以抑止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对人和动物也有类似的影响。

  化学尘暴的危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化学尘暴肆意的日子里,人们不敢出门。这些化学粉尘让人们呼吸困难,出现咳嗽,眼睛红肿等症状;牲畜也出现咳嗽、打喷嚏的现象。由于盐碱是咸的,牲畜吃了撒了盐碱的草后,不想吃东西大量饮水,肚子都被胀大了。其实关于化学尘暴早有报道,只是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据介绍,化学尘暴最典型的地区是近几年干涸的咸海地区,每年几千万吨至近亿吨的盐碱及粘土粉尘降落到咸海周围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范围内。多年的盐碱尘暴导致咸海周边地区生存条件和卫生条件恶化,给人们带来了未曾预料到的灾难:周围的癌症增加了30倍,关节炎增加了60倍,妇女贫血病局部地区高达80﹪, 1989年调查显示咸海地区30%人口患有各种各样的环境疾病,而且还造成了咸海南部土库曼斯坦80%的耕地出现了高度盐碱化,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减产30%以上。

  二、化学尘暴在我国北方地区产生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为历史背景

  从自然地理因素来看,造成化学风暴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使湖泊水源补给不足,水分却大量蒸发,湖底的盐碱裸露。由于盐碱湖盆不具备生长植被的条件,大风将更加强劲,携带盐碱粉尘的能力更强,输送的距离更远,危害的地区更广。

  从人为历史背景来看,沙源地所在西北地区,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由于过渡放牧,盲目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导致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同时在湖泊中间的天然堤坝上修建水闸,进行渔业生产,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水质盐碱化。这些因素都加剧了湖泊的干涸。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西北地区全部干湖盆的面积在10万平方公里,盐碱地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而且,我国北方的盐碱湖盆有逐渐扩大之势。2005年,仅坝上的张北县大小50多个湖泊就有20多个相继干涸。

  三、消除化学尘暴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治理化学尘暴的关键在于固定住盐碱。目前普遍认为,在裸露的盐碱地或湖盆地区人工种植碱蓬,恢复地表植被,改良土壤,防碱固尘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碱蓬具有经济价值,可以生产食用油、油籽饼,而且碱蓬的枝叶经发酵处理后可以成为牲畜饲料,实现产业化生产。如果大面积种植碱蓬,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会引来其他植物生长,使干湖盆形成新的草原。但是由于气候和地质条件的恶劣,碱蓬的种子落在地上,自己就能够生长很难,必须实施人工干预,加快转化。

  化学尘暴的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西北地区恶劣的气候和地质条件,给我们的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其次是地方财力的薄弱。要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因此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号召全民、全社会关注化学尘暴的危害,关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让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为更快更好地治理化学尘暴共同努力。


该文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年6月总第246期,作者孟爱华为唐山十中地理教师。

 
      打印此页】 【返回

 

版权所有:河北唐山第十中学 · 联系电话 办公室:0315-5262711 教务处:0315-5262717 艺术处:0315-5262728

河北唐山第十中学 • 2013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山西南里小区内 邮编063000 
冀ICP备11010282号-1